總覺得每次實驗室meeting結束後,都會有些許感慨,今天也不例外!
從老師口中得知現在台灣至少在生物醫學領域中,要審計畫,除了要看
評審委員對於這項計畫是否值得之外,還要看PI在過去的紀錄中paper發表
的多寡來一同參考,原因是因為… 要看申請計畫人是否有執行計畫的能力。
光是這點,我是有那麼一點的不認同,如同老師所說的,現在台灣的學術界
,為了因應搶的到經費,而開始用小實驗發paper的手段來增加累積SCI點
數,這樣當然做不了什麼有計畫性的學術研究,一個inhibitor對於
specific signal pathway的影響就可以當作一篇paper。不禁感嘆這樣
的學術,真的是為了研究而存在嗎? 又或者,大家只是苟延殘喘的在這領域
中打滾,只求讓自己的實驗室能繼續run 下去罷了?!
有時候自己念完一篇paper,總會有種不以為然的心態做為結束,當然
自己也是個問題啦! 我還不懂得從不起眼的文獻中找出問題或者得到更進
一步的結論。可是另一個角度,用同樣的模板系統只是換個對象就可以發
表,實在讓人看了不是滋味。
要當個科學家,要有活在自己世界的能力,為了一個目標執著下去,
如果多了現實考量,就是給予學術研究多了層阻礙,可是沒有現實就活不
下去吧?! 唉…當然不可否認,台灣學術要能更進一步,需要整合,但是個
人主義抬頭,大家都有自己的理想目標,是自由,也是混亂。能在學術界打
滾,實在需要點功夫。
即使只是meeting中老師不經意的抱怨,就讓人聽了好心疼,這些老師
當初會執著於學術研究,不是也都是因為自己熱愛實驗研究嗎? 可是真正現
在為了學術又有多少老師真的親自動手參與實驗呢? 我的老師雖然paper產
量不高,可是每次看到他在實驗過程中那種專注,就好感動,那樣的眼神,
他的執著,似乎對我的激勵不少,這是讓我由衷佩服的原因。
不斷思考,不斷激勵,不斷受刺激,我需要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態,我真
的適合嗎? 時間不多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