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多災多難多健康:D
六個半月,跟她互動玩樂的同時,發現怎麼舌頭中央處有個小小白點,
跟舌苔的外觀沒什麼太大區別,唯一會讓人注意的是比較"亮眼"!
常常看媽寶板,小人成長過程大概會經歷過的哪些病程自己心裡多少也有數,
當時看到小白點內心就有點不安,
畢竟倘若真的是如我猜測的鵝口瘡,
總覺得這會是個非常不應該的失誤,
雖然在小人的成長路程上是很常見的,
可是也或許媽媽我在照顧上有些處理不當或忽略的小細節才會發生的。
忐忑不安了一天,再觀察。
小白點有增大的趨勢,看來前一晚猜測的沒錯,
我是該打屁股了XD
而且經過一整天的"incubation",
小白點有快要自成一圈,
很像高空俯瞰澳洲大堡礁中自成一圈的珊瑚礁群,
只差布妞的舌頭上當時只有一圈珊瑚礁
數量上還未達到數大便是美的標準。
跟老盃提及隔天想帶布妞去看醫師,確定是不是鵝口瘡,
老盃竟然很不以為然地認為,
『若是鵝口瘡,就注意清潔就好,不需要特別看醫生...』
當時真的很想回:
「這不是廢話,我也知道,可是得了鵝口瘡還是需要治療吧?!」
不過礙於老盃很忙,下了班洗完澡的工作就是把握時間睡覺,
我就把這句話吞回去了,
反正帶去看醫師與否是我的自由,
他也沒有禁止我做啊!
或許我表現出來的反應讓他覺得太過度緊張了!
才會那麼不以為然的回應著。
隔天上班前,帶布妞再度前往小兒科診所報到,
黃醫師檢查過後,確定是鵝口瘡,
但是病症非常輕微,
開了Mycostatin藥粉兩天份,一天擦四次,
另外看布妞還在流鼻涕,吸過鼻涕後,同時也開了罐流鼻涕藥水。
回到實驗室後,我又開始鑽牛角尖想著
『為什麼布妞會有鵝口瘡???』
雖然這是常見的嬰幼兒口腔內病症,但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會得,
或許,剛好前一週布妞還在腺病毒感染風暴中抗戰,
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就要打仗了,沒空管理口腔上的戰爭,
才讓他感冒還沒痊癒前,就緊接著爆發鵝口瘡。
但是正值口慾期的布妞,
什麼都要注意,她什麼都可以吃....
髒不髒,小朋友哪會知道?!
他只知道什麼拿到什麼東西都要塞嘴巴。
也或許是因為這樣,更提高了Candida albicans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機會。
(嘖! 老媽我還曾經研讀,口頭報過這株黴菌的論文說 ..... )
另外,小小孩上幼稚園,
本來就有更大機會接觸各式各樣病菌,
環境因子太複雜,想那麼多也沒用....
後來我決定,跟學校老師提議,每天布妞所用的所有器具,
除了在校消毒外,還請老師幫忙準備讓布妞跟著帶回家,
我自行再清洗消毒過一遍。
趁在用藥物治療對抗黴菌的同時,也減少布妞二度接觸的機會,
而且大略看過網路資訊後,
白色念珠菌的再度好發機率很高,
我們只能戰戰兢兢預防對抗!
只是真沒想到.... 所有餐具總總加起來,每天得花上三次才能全部消毒完成,
真不是件簡單的差事!
而且Mycostatin藥粉苦苦的,
要布妞張大嘴巴,讓我們沾點藥粉在患部上也是很大的挑戰,
每次幫她擦藥,我都拿著沾有藥粉的棉花棒,
一邊逗她開心,趁他笑很大時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立刻將棉花棒"督"進去,
可是常常手眼不協調,錯點地方,又得再重新來一次小丑劇場....
而且布妞也不是省油的燈,
他知道她老媽在搞什麼鬼,
我失敗兩三次後,她就知道....."不笑就是不笑,嘴巴抿成什麼樣"
唉,點個藥,又是場大作戰!
其實患部區域小,而且這個病症癒後很快恢復,
擦藥一天就看不到成圈珊瑚礁,
第二天就看不到小白點,
但是建議還是繼續將藥粉擦完,
以降低短時間內又再復發的可能性。
臭小孩,你的問題好多啊!
媽媽雖然說見招拆招,
但還是希望你能健康一點,
一起努力唷!
-
喔對了! 當初我查網路資訊,
是說鵝口瘡較好發在六個月前的小嬰兒,
倘若六個月到九個月時期還常好發的話,
則要注意是否小朋友本身先天免疫有缺陷的問題,
這個部份真是嚇死我也~
布妞剛好屆在六個半月,
後來問了小兒科醫師,
他說其實一兩歲得鵝口瘡都還是有可能,
也未必是免疫問題。
正常人體的免疫是要到兩歲以後才會完整發育到一定程度,
所以很多測過敏原的療程都是在兩歲以後才會進行,
建議我先不用太擔心,
小朋友就是多細心觀察,有問題就解決,
自然能平平安安長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