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開始,藝術的要求已經不再只是幻想似的假象,所創造出的行為已不再是只

有藝術家的專屬,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已打破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而不是單

純用活生生的物體擴充了這些行動主義者的經驗,但卻也充分的表現自己。

從二十世紀初的「達達」(DADA)、「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乃至於二次大戰

後間興起的「維也納行動派」(Viennese Actionism)、「偶發藝術」(Happening)、

「福魯克薩斯」(Fluxus)等西方藝壇發展脈絡來看,可說是一部反叛傳統藝術的歷史,

不但影響了現代藝術發展,也對後世藝術面貌與觀念有著啟發性作用。而個別重要藝術家

,如:Joseph Beuys、Allan Kaprow、Vito Acconci進行的行為藝術活動,都是以

自身超乎常人的意志力與嶄新觀念,對這個尚待開拓的藝術領域有所影響與貢獻。經過數

十年發展,西方藝術界已建構出一套行為藝術系譜,當今世界各地舉辦的行為藝術節,也

發展出一套重新看待身體與行為藝術的論述。

還記得老師在課堂上所提到學生作品﹕全家就是你家﹖﹗這個主題,由學生到全家便

利商店去打地鋪做一些平常才會在家裡做的事情,卻被警察店員當成精神病患,還要跑給

警察追。這一類的例子,可明顯感覺到行為藝術在台灣社會上仍不為普遍給人民文化所接

受,甚至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行動藝術的趣味為何?又要如何將心靈與行動藝術的表現作

連結產生契合,這都仍是需要人文藝術的教育普及化並薰陶才能成功的。

行動藝術開啟新的內容之外,亦改變了傳達的形式;媒體成為不可或缺,藝術事件和

過程取代了整體藝術性,這樣的媒體成為一個溝通系統,聯繫著藝術家與消費者。又行動

藝術強調表現自我,作品聳動、刺激、稀有,就如同運動一樣,身受傳播媒體的青睞。媒

體記者想要了解藝術家對於此項行動的想法,進而可以替在平凡人眼中所謂的”怪”做辯

護。

上個月,在花蓮市區中正路上的鐵道公園,就有一個全身白,連手腳甚至是整張臉都

塗成白色,有如雕像般站在鐵道公園路口,那是花蓮人來人往最頻繁的地方,行人總會不

經意的停留觀看,甚至有幼齡小孩被嚇哭,”雕像”一動也不動,表現出純白的莊嚴,但

是仔細注意,這高挑表情嚴肅的雕像眼中卻泛著血絲,想必他一定很累吧? 雖然我不是很

清楚這位藝術創作者的動機,但解釋這一類行動藝術的理由,都是以觀眾做為主角,任由

我們自由發揮想像,隨著當下心情節奏隨波盪漾,完全沒有制式化的限制,我想,這就是

種藝術吧?!

在台灣,要以身體活動作為主軸來創作還算是個冷門的藝術領域,他不像其他派別藝

術系統在當時會風起雲湧的興盛,但是當我了解了何謂行動藝術之後,更讓我欣賞這一類

型的創作藝術家,他們以肉身試煉作為人類某種精神與意志的體現,將人類如冰山般堅強

偽裝的面目擊碎,揭露出暗藏於意識深處下部分隱晦難測的心靈,實在難能可貴,這類的

行動更可激起觀眾對於自己黑暗面的反省啟發,完全的發揮出藝術的價值。

大約8、90年代,零星藝術家以行動藝術作為主軸,從一開始的不受重視,更不普遍,

整體藝文環境與風氣也不盡理想,但已可嗅出一種因社會激烈變動所產生的生猛張狂活力

,並可視為長期社會壓抑下的某種反動情緒,不但挑戰著藝術本身也對體制進行批判。在

不具市場考量的前提以及作品帶有濃厚實驗性與冒險性格之下,卻也因為過於艱澀難懂,

並少見平易近人的評介而與一般社會大眾產生某種距離甚至產生誤解或非議。這樣的過程,

不管是在國內國外,都似乎是必經之路,行動藝術的神秘,帶來大眾太多的誤解,他常出

現在社會關係極端矛盾,政治、經濟不安定,進而塑造人類不安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時所表

現出來的藝術,這也是有可能在近幾年來行動藝術會漸漸盛行普遍吧? (笑)

步入科技極為發達的21世紀,藝術所利用的體裁與工具相形增加,除了注重內心的微

觀世界外,更加注自身私密性,性、愛、死亡、暴力、科技力量、虛幻與存在這一類的議題

,同時運用媒體、網際網路甚至是電玩的手段,來達到目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像

是年輕人之間不定期的cosplay,發揮自己最拿手的功力將自己打扮成心目中的電玩卡通甚

至是布袋戲的人物,雖然是模仿他人的創意,卻也可以藉此表達自己內心對特定事務及心靈

上的渴望。

行動藝術與一般我們所接觸的表演藝術有些許不同,行動藝術特別強調「過程性」,以

及一種「去目的性」及「無敘事性」、「重覆性」的手法,藉此來擴張人類身體感知及行為

潛能,進而達到某種藝術理想或精神超脫之可能。或許在學習美學的課程中,若能強調這一

類藝術的啟發,就更使外行人可以了解到,這已經不再是一種視覺上的觀感,而是在透過藝

術的解放性與啟發性,帶領我們邁向一處以精神思考存在狀態的未知,同時探索人類身體與

行為意志,很殘酷卻也現實的了解何謂人、身體、生命的存在價值。


(以上從台灣行為藝術發展歷史進程以及遠流出版的行動藝術整理出來的+ 當然也加上我自己的見解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et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